老人多少岁会死亡?

时间:2503次浏览2023.11.22提问

老人多少岁会死亡?

已解决问题

hao231知道平台可亲可爱的活出自己的精彩网友在2503次浏览2023.11.22提问提了关于家庭生活医学常识相关的问题,他的提问关于老人多少岁会死亡?家庭生活医学常识希望大家能够帮助她。

详细问题描述及疑问:期待您的答案,感谢你,我会记得你对我的好的 !

第1个回答

安康2023.11.23回答提问者采纳生老病死自然现象

第2个回答

小九一世2023.11.23回答国家统计年鉴(2021)公布,最新的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是73.64(男)、79.43(女);今年年初,1月10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《“十四五”公共服务规划》显示,2025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8.3岁。据史料记载,1957年我国平均寿命为57岁,1981年为68岁,2005年为71岁,今年,我国人民平均寿命为77岁。这是中国成立以来,近70年的人口变化。可以明显看出,中国的人口平均寿命有了明显的增长,从现象上来看,人民的寿命正逐步提升,而合理的估算预计未来35年,有望提升至80岁。诚然,影响寿命的因素是复杂的。但我们也不难推断出,国人平均寿命的增长离不开以下三个关键因素:一,生活水平;二,医疗条件,三,心理状态。根据调查统计,健康长寿者大都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。这是由于良好的心理状态能长期保持愉快的心情,从而有力地保护大脑机能,调节神经系统,促进内分泌系统、心血管系统、消化系统、免疫系统等,使其正常功能得以发挥,进而使机体保持最佳状态。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与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》(2019-2020年)中发布了我国老人心理健康现状:以北京老年人为例,研究采样有效415例,平均采样年龄69.36岁,其中三分之一处于抑郁状态。在老年人群体中,抑郁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心理症状。不难发现,目前我国年近70岁的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。那么,为什么很多老人活到70多岁容易是“一道坎”?不妨从心理层面解读一下。一、老年人,鲜为人知的心理压力其实,衰老距离自然死亡,比一个婴儿成长到中年还要长。如此漫长,那么,为什么人们还想要逃?而且衰老带给人的痛苦被佛家称为“八苦之一”,这是何解?进入中老年期,就如同孩子进入青春期,我们的身心都要经历变化。这些变化,如同考验,让人沮丧,难以适应,也是带来压力和不安的客观因素。比如,感官的全面倒退,听力、视力、味觉都变得不再敏锐、记忆力衰退,注意力也没有从前集中、骨骼退化使行动变得迟缓、反应变得迟钝、性格变得固执己见,难以接受新的事物、多愁善感,情绪不稳定、由于记忆力注意力的衰退导致言语唠叨……除了身体上经历的客观因素,我们的心灵还存在一个主观感受,与客观身体变化相互呼应。它被形象地称为“衰老感”,它是给人带来心理压力的根源。它让人感觉“死神”的迫近,即便真正距离死亡还很遥远,也仿佛时刻提醒着自己:你不再鲜活,你毫无价值,你没有尊严。但是,清明的人通过这段描述马上就能看出端倪:“衰老感”带来的压力,本就来自于虚幻,就像佛家所谓的脱离幻象“拔苦众生”。只有脱离自己为自己制造的“藩篱”,才能获得解脱。衰老感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压力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艾瑞克森(ErikH.Erikson),曾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。该理论认为,我们都要经历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,中老年期正是生命周期的最后两个阶段。中年期(35-60岁)的任务是创作生产,来对抗颓废和停滞;而老年期(60岁以上)的人生任务是整合和完满,对抗失望,个体在经历这个阶段,既要整理自己的过去,也要保持当下的参与。正是由于,这一阶段内心渴望完满和对自己人生的整合,在整合的过程中,自然会产生失望的情绪,而生命到了这一步,最无力的部分有很多遗憾,已经成为终身遗憾,已无法弥补。这就使得,处于这一阶段的老人,很容易处于抑郁状态。焦虑失眠加上身体机能的自然衰退,相互作用下,就进入了不好的循环,机体免疫力等方面使得身体也变得越来越差,身心相表里。根据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》(2019-2020年)指出:老年人抑郁的状态与收入、居住水平、健康水平,密切相关。报告给我们的提示,我们不妨从这三个方面去提升和改善老人的身心状态,更好地渡过这个“整合与完美期”。二、何为死亡焦虑?人到中老年,经历亲人的离世,直到身边的朋友也因为各种原因离开我们……这一切仿佛是在提醒着我们,死亡离我们很近。有家族遗传病的人到了老年期,这样的事情就更加迫近,“死亡就如同骄阳一样刺眼,没人能直视”。我们常常觉得,死亡焦虑一定是老年才产生的,其实,早在孩子四五岁就有这种恐惧,这是人类常见的,根植于生命里最为原始的恐惧。每个人看待死亡都有自己的方式,而归根结底,这些方式也都是恐惧。对于一部分人来说,死亡焦虑无关年龄,是伴随终身的背景音乐,他们时常对可能到来的死亡充满了具体的幻想,比如被雷电袭击,从高处坠落,或是出车祸等。而对于另一些人而言,由特定的情境所触发,比如,一次至亲的病故,一场好友的葬礼,甚至是朋友的朋友的葬礼……这种焦虑强烈到让人无法控制,似乎凌晨三点会突然爆发,只留下他们独自面对:脑袋里出现自己对自己的诅咒,自己也快要死了,就像周围人一样。很多老年人对于死亡的恐惧非常严重。但是,他们通常不愿意承认,一方面不想自己使其子女的担心、反感、嫌弃;另一方面,觉得忍一忍就能过去,或者以为是躯体症状,没有正确对待。那我们先说要如何识别“死亡焦虑”。一想到可能会死,生理上通常可能出现以下症状(排除客观的躯体病后):1、全身症状:表现为突然全身出汗、发抖、痉挛,或者感觉浑身发热;2、心血管症状:表现为心脏痛或者感觉心跳不规律;3、呼吸系统症状:表现为呼吸困难,感觉喘不来气或有窒息感;4、消化系统症状:表现为腹部不适、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便秘等症状;5、其他症状:表现为精神特别紧张,焦虑严重时坐立不安,不停地走来走去,或者突然感到惊恐后,身体伴有濒死感、失控感等。(来源于网络)心理上:症状一:恐惧未知,无法掌控自己,对死后的“环境”与“世界”感到恐惧,害怕无法掌控、感知到自身,这一症状尤为严重。症状二:无力感,等待死亡就像是排队检票,前面的队伍再长也总会轮到自己,并且无法逃避,想到这,无力感与恐惧便会慢慢侵占全身,意识到这一点的人,会如同要准备被处决的一般,并且长期性的。症状三:万物的意义,姑且不去想死亡的问题,假设可以永生,地球也终有毁灭的一天,宇宙也会有毁灭的一天。不管这一天有多远,但是这一天肯定会到来,一切重归虚无。那么,既然最后会迎来毁灭,那么存在又有什么意义?无法得出答案。症状四:思维死循环,无法理解,但是又不能逃避,不自主地思考,所以只能陷入思维的死循环,在不可能得到答案的问题上挣扎。症状五:无法得到周围人的理解,从而变得更加孤僻,也越加惧怕死亡,认为其他人都是无意义地活着?而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,死亡焦虑人皆有之,分为两类:一类是外显的死亡焦虑,一类是隐性的死亡焦虑。外显的死亡焦虑容易理解,就是上面症状的呈现;而隐秘的死亡焦虑,可以存在于任何人,不限于老年人,通常以噩梦的形式呈现,或者由重大压力事件所引发,如失业、离婚、亲人离世等……另外,没有指向性的焦虑,不是因为特定事件引发的焦虑症,即便没有提到死亡,也皆为“死亡焦虑”。例如,你总是一件事接着一件事,急着赶紧完成,完成了也无法安心休息,仍旧非常焦虑,你急着把每一件事都做完,年复一年,日复一日……然后呢?这在精神分析看来,就有防御死亡的意味。三、如何应对死亡焦虑?由于这样的心理和生理状态,老年人过了69岁,就会愈发强烈地感受到死亡的迫近,周遭的同龄人也面临同样的困境,有的老朋友病重甚至病故,就很容易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,进而攻击免疫力,导致健康每况愈下。好在存在主义心理学的“神之一手”,就是处理“死亡焦虑”。首先,我们需要承认,这种感觉是必然会产生的客观规律。需要知道“衰老感”一旦产生,认为自己不中用了,没有价值了,只会吞噬自己,让自己淹没在绝望与无力当中,这是不可逆的。所以,如果已经产生了这种情结,就需要维护自己的内心,修复给自己带来心灵创伤同时,尽量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积极乐观起来,避免进一步大量的产生。对此,只需要告诫我们自己,这样被绝望所淹没,并无益于接下来的生活,令自己被“衰老”带来的无力感吞噬,丧失生活质量。其次,构建积极的关系,去维系滋养自己。不要总是认为子女忙,不要给子女增添麻烦,不妨积极主动地构建与子女的连接。作为子女,不要把陪伴父母作为一个口号,深入交谈,一起游戏,有助于增进进一步的了解,增添乐趣。再者就是夫妻之间,构建良好和谐的关系,尝试改善彼此的关系,互相包容和体谅,互相打趣,消解“衰老”带来的不便。